《水滸傳》裡的軍師吳用,如果把他放到《三國》是個什麼級別?

吳用,外號「智多星」,字加亮。單從名字上就能看出施耐庵先生給他的定位: 無用,假諸葛亮

作為一名鄉村民辦教師,不好好讀書鑽研業務,整天跟一幫村霸廝混,業務水準能好到哪去?從小在村子裡長大,超過十個人的群毆都沒組織過,哪裡懂得什麼陣法?

雖然整天自比諸葛亮,充其量也就是個村花水準,十裡八村的拿他當個人物,他還就真當自己有經天緯地之才了。

郭德綱曾說過:英雄不問出處,流氓不看歲數。

劉邦出身亭長,最後當上了皇帝;蕭何出身縣吏,最後當上了宰相;朱元璋出身和尚,一樣也做了皇帝。

作為水泊梁山首席軍事顧問、總參謀長,吳用先生有什麼成績呢?

咱們從軍師的幾個基本技能來分析:

1.用人:

吳用出山第一計是「 智取生辰綱」,特別強調了個「 」取。縱觀整個過程,如果不是楊志團隊內部出問題,估計他們連棗子錢都得賠進去。

此計的關鍵人物不是晁蓋,不是公孫勝,不是劉唐,更不是他吳用,而是一個經不起兩棍子就全招了的小人物——白日鼠白勝。

這個人根本不在他們的核心七人組之內,可以說本來就是個不相干的人,卻硬被拉來承擔這麼重要的戲份,結果可想而知,其人成了何清破案的重要突破口。

這種識人、用人水準,放眼三國,不必說 諸葛亮、龐統、郭嘉、荀彧、司馬懿這種超一流謀士,也不必說 程昱、許攸、法正這些一流謀士,就連 陳登、張松這種二流謀士都能想出比他更好的計策。

真的要比的話,我不禁想起一人,他的那句名言: 某自幼與周郎同窗交契,願憑三寸不爛之舌,往江東說此人來降。是的,此人正是三國「第一」說客—— 蔣幹

要論識人,吳用也就是個蔣幹的水準。蔣幹在《三國》裡出彩嘛,顯然不,他不僅沒有完成曹操交給他的任務,反倒讓周瑜來了個反間計,硬是讓曹操錯殺了兩員大將。

而他的自己呢,被曹操殺了頭還不知錯在哪裡。

2.邏輯思維:

還是「智取生辰綱」,作為軍師,事先勘查地形是必須的,這一點吳用做到了。

可是,他面對的是青面獸楊志,他認為黃泥岡是下手的最佳地點,楊志怎麼會看不出來?早在出發前,楊志就說過路過黃泥岡一定要十萬分小心。

而吳用呢,帶著兄弟們大模大樣地去住店,他們要幹的是掉腦袋的營生,一行陌生人也不分開住,就這麼明目張膽的留下了線索,為最終的東窗事發埋下了伏筆。

這樣的策劃水準再一次顯露吳用邏輯思維缺陷,尤其是江州營救宋江一節,作為軍師他竟然犯了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錯誤,而這次他差點害死了宋江,連累梁山兄弟。

他一本正經地請來聖手書生蕭讓跟玉臂匠金大堅,模仿蔡太師,仿造書信,刻制印章。沒想到的是他竟然往家書上蓋了個公章,這樣的錯誤是低級的,也是一個軍師不應該犯的錯誤。

再看三國,實力坑主的謀士當屬 郭圖,他本是袁紹的謀士,官渡之戰敗就敗了吧,他硬是讓坑 張郃、高覽出來頂包,結果是逼得他們降了曹操。後來連袁紹的兒子 袁譚也不放過,可謂三國第一坑,如果拿吳用和郭圖做比較,這兩位差不多半斤對八兩,在三國能算得上是三流謀士的水準。

3.眼界:

作為軍師,不是在梁山上過個家家封你個軍師你就真的能指揮千軍萬馬了的,不是拿把鵝毛扇就能山寨諸葛亮的,軍師是真的要上戰場的,是真的要死人的。

兩軍對峙,講究就是兵法韜略,吳用呢識不得幾種陣法,好幾次都需要公孫勝出山,那你這軍師幹啥用的,不說比較公孫勝就連神機軍師朱武他都比不過,諸葛亮不僅能破陣還能自己創造陣法,這一比較就差遠了。

就這一點,《三國》裡的謀士個個都能吊打吳用,沒辦法,這是硬傷。

4.格局:

吳用的作用在軍事上真沒體現出多少,但早期坑人上山的時候倒是出了不少主意。坑得 盧俊義家破人亡,坑得 朱仝無路可退,坑得 徐寧逼上梁山……這些計策,說的好聽些叫不入流,說的直接點就是下三濫。

三國 賈詡被稱為「毒士」,計策雖毒,但讓人心悅誠服,在他面前,吳用的計策只能被嗤之以鼻了。

5.出身:

諸葛亮雖不是世族,但他叔叔是荊州官員,岳父是名士,朋友個個都是名士。

司馬懿的父親是京城保安司令;二荀是穎川世族;二張也是江南世族等等,《三國》裡的謀士就沒有不是豪門世族的,就劉備都想著法頂著皇叔的頭銜,可見,《三國》的戰場本是就是一門政治學。

吳用呢,落第秀才一枚。三國是看出身的,他的出身別說當謀士了,能夠給某位豪門府第的孩子教教書,受授課就不錯了。

所以,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答案了: 吳用穿越到三國的話,最好的結局是混成個三流謀士,弄不好的話活不過一集就死在亂軍之中了。

自比諸葛亮,實在太荒唐,吳用實無用,《水滸》把名揚!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