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生理失禁的戲,太寫實了,他的《緝魂》有三點,令我有些吃驚

由張震和張鈞甯主演的懸疑驚悚片《緝魂》提前一周舉行了大規模的點映,皮哥第一時間觀看了完整影片。

老實說,能在內地電影院裡看到這部電影,我有些吃驚。

我吃驚的點有三個。

第一,影片裡真的出現「鬼魂」了。

熟悉中國恐怖片的都知道,內地院線電影是不允許出現鬼的,所以開頭再怎麼裝神弄鬼,結尾一定是主人公精神出了問題,幾無例外。

可《緝魂》卻「頂風作案」,兒子被巫術控制持刀殺父,生母在屋子裡擺了祭壇後跳樓自盡,而繼母在監控下「鬼上身」抽搐。

看似一個被噱頭包裹的俗套故事,導演竟能不落窠臼,講出了新意,全片不僅能自圓其說,還有自己的小設計和小情趣在裡面。

影片把故事設定在了2032年,那時候研發出了RNA修復術治療癌症,在治療腦癌患者過程中,竟然產生了奇妙的副作用,患者靈魂出竅,可以進入新的宿主,控制對方的肉體。

本片中,富豪就是利用「移魂大法」進入妻子體內指揮妻子殺死了自己。而片尾張震飾演的警探也身患腦癌,他也利用「移魂大法」完成了「緝魂」。

客觀說,「移魂大法」這個梗其實很老了,周星馳《大話西遊》裡,豬八戒就利用這個方法進入到紫霞體內。可是在一個犯罪推理片裡,能把這個舊梗完美融入,就需要下一番功夫了。

因為推理片是嚴肅的,講究邏輯自洽的,而「移魂大法」又是玄學,是反常規反邏輯的,導演將兩個不相容的事情雜糅在一起,拍出了這部推理+軟科幻的電影,是犯罪類型片的一大創新。

第二,影片的畫面尺度不小,真實不遮掩。

我沒想到,能在電影院裡被嚇得起雞皮疙瘩。上一部能有如此威力的電影還是《唐人街探案》裡張子楓那一抹詭異的微笑。而在《緝魂》裡,這樣的鏡頭來得更加直接和驚悚。

比如繼母被「鬼上身」持續抽搐,讓我一下子想到了一些靈異事件。接著繼母在房間對著前方神秘對象大喊「我不怕你」,也嚇得電影院裡驚呼連連。

而影片多次展現的巫術,又是點蠟燭,又是門上畫符咒,很有日本和泰國恐怖片的風格。

此外,影片對於畫面血腥的呈現也毫不遮掩,比如片中多次出現的兇器金剛杵上滿是鮮血,在刻畫一系列搏鬥場景時,影片同樣也是鏡頭正面直接描寫,刀刀見紅,那種真實感幾乎溢出銀幕。

除了嚇人的鏡頭,影片在表現癌症患者的鏡頭也是很寫實的。

同樣講述抗癌的電影,易烊千璽的《送你一朵小紅花》裡,剔除掉了癌症最殘酷的一面,給觀眾呈現的還是歲月靜好的另一面。而在《緝魂》中,主創極力還原真實。

43歲的張震為了飾演癌症患者,暴瘦20斤,體重跌到了109斤,整個人皮包骨頭,青筋暴起,和帥氣徹底絕緣。

這種震撼力不次於《機械師》裡的貝爾。

而一向美豔動人的張鈞甯也剃了一頭俐落短髮,她飾演張震愛人,演起哭戲來那叫一個梨花帶雨,不遺餘力。

影片中最[大尺度]的鏡頭是,張震患癌後大小便失禁,弄髒了衣服,他赤裸著全身坐在淋浴間裡,自尊被衝垮,他怒斥護理員滾出去,隨後張鈞甯給他清理身體。

皮哥看這一幕的時候,發出嘖嘖的感歎聲,這才是真正的抗癌,這樣的表演也才能征服人心,張震也該拿一個影帝了吧。

而陳思誠看完《緝魂》的點映對張震大加讚賞,現場邀請他出演《誤殺2》。

第三,全片沒有一個好人。

看這類犯罪片,一個最大的樂趣就是「全員惡人」,看人性之惡如何在電影裡發酵纏鬥,最後變為一場養蠱遊戲。

本片也滿足了觀眾的這種「惡趣味」,沒有一個好人。

先說案件涉及到的幾個人。

富豪為了利益不惜讓一名年輕女子當成犧牲品,夠壞了吧。

兒子戾氣十足,心中恨比海深,他手拿利器戳向患癌的父親,也是個惡毒的屠龍少年。

生母搗鼓出一堆巫術,用死來詛咒丈夫,算得上一個以牙還牙的狠角色。

繼母為了嫁入豪門就陷入了富豪的圈套,隨後肉身被控制,可憐而又可歎。

父親的好友萬博士,把科技當作殺人的武器,不講武德。

再看看兩位主角。

張鈞甯飾演的女警探,為了幫丈夫爭取手術的機會,私自毀滅了斷案的錄音,違背了職業操守。

而張震飾演的警探,潛入繼母體內,控制她肉身認罪,維護的是結果正義,破壞的是程式正義。

以上三點使得《緝魂》給人以不小的視覺震撼和精神衝擊,但《緝魂》也有三大明顯的短板。

第一,將科幻元素植入到推理懸疑電影中有作弊之嫌。

什麼是好的劇情電影?就是在觀眾已有認知水準裡,能根據僅有的線索給出觀眾一個出其不意的答案。

《肖申克的救贖》裡,安迪花了19年挖了一個地道逃了出去,給觀眾很大的震撼。

如果劇本這樣寫:安迪花了19年學會了「穿牆術」越獄成功,這是一種創作上的偷懶行為,估計觀眾會看得毫無感觸。

如果劇本再這樣寫:影片結尾,安迪醒來,原來19年的牢獄之災只是一場夢。這就是創作上的作弊行為,觀眾估計要給編劇寄刀片了。

《緝魂》也有作弊之嫌,它自己憑空造出一個「換魂」的概念,再用這個概念去解自己出的題,有點自拋自扣的意思。

既然能用「換魂殺人」,那我也可以用「控制夢境殺人」、「控制意念殺人」,甚至「隔著空氣殺人」,一旦開了作弊這個口子,這故事就沒邊兒了,影片也從數學題變成了腦筋急轉彎。

第二,影片一半就交代了兇手,讓後半段故事缺少驅動力。

偵探電影分為兩類。

一類是本格推理電影,解決的問題是「誰是兇手?」

一類是社會推理,解決的問題是「TA為什麼會殺人?」

《緝魂》講了一半就回答了這兩個問題,使得影片後半段沒有驅動力了。

儘管後半段是高能時刻,但和前半段有著明顯的割裂感,看著像兩個電影縫合在一起的。

第三,為了創新而創新,卻頻頻撞梗。

看這部電影能感受到導演的誠意,他處處在規避套路,處處在追求創新,加入了各種元素保持新鮮感,最後卻適得其反,頻頻撞梗。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