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無忌身擁神功,實戰卻遭人詬病,三原因註定了他的表現不會強勢

張無忌的實戰歷來備受讀者詬病,真的很差勁嗎?小編個人認為,張無忌的實戰能力並不差,他也有現學現用「龍爪手」,後發先至打敗空性,三十招內打敗玄冥二老,以己之長獨力與三渡拼內力,險破「金剛伏魔圈」這樣的高光時刻。只是他大部分的實戰表現,沒那麼強勢而已。

這裡面小編認為是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共同影響的結果,一是張無忌的性格問題,二是他的武功屬性,三是他的實戰經驗。

一.張無忌傍身的幾門武功,其自保的屬性遠大於主動進擊,註定了他實戰的表現不會太強勢。

金庸先生對「射雕三部曲」,有一個很明顯的設定,那就是什麼樣性格的男主,配與什麼樣的武功。

張無忌天性醇厚,為人過度仁慈,金庸先生於是配給了「陰陽互濟」,蘊含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的「九陽神功」,讓他在保持自己仁厚溫和的同時,又不失去大俠該有的剛陽之氣。

他天性不好戰,「九陽神功」的自保功能,則遠大於外放功能,在未練「乾坤大挪移」之前,他對身上的內力,甚至完全不知道如何運使。而「乾坤大挪移」和之後得張三豐所傳的「太極拳」,這兩門武學,實際上都不是破壞力特別強的武功。

「乾坤大挪移」的武學原理,是轉移對手的招式,化解別人的進攻,並非主動出擊。雖然練到最高層,能夠造成對手招式上的破綻,一舉要了對手的性命,但是凡能練到那麼高層次的人,內功已是當世無敵,這樣的人必然大有慈悲之心,又怎麼會輕易去傷人性命呢?

更何況明教的創教宗旨,就是為了引人向善,追求光明,作為明教護教神功,「乾坤大挪移」同樣印證著這樣的思想。

而「太極拳」這門外功,本身所攜帶的武學理念,乃至武當一派的武功,根本就是跟「九陽神功」同出一源的。自我強健的屬性,遠大於主動進擊,旨在緩解和拖延對手的進招,消耗對方的內勁,減弱對手進攻的欲望。

武當武功出戰,講究先自保再制人,戰局拖得越久,綿綿不絕的武當武功越有勝算。其實最根本的道理,就是逼迫對手罷鬥,不傷人不傷己便是利己,求同存異,和衷共濟,「太極拳」同是如此。

還有就是後來所學的「聖火令神功」。不過這門武功,其實是最不值得一提的,正如小說中所言:「張無忌深明「九陽神功」、「挪移大乾坤」以及武當派「太極拳」的拳理,聖火令上的武功雖奇,究不過是旁門左道之學而達於巔峰而已,說到宏廣精深,遠遠不及上述三門武學。」

因而這些武功,在當年的霍山手中,搞暗害可以,但用它去對陣中原武林的武學名家,實際上則遠遠不行。

可見,金庸先生給張無忌所配給的,無論是內功還是外功,都不是傷害力特別強的武功。

基於這樣的武功屬性,實力有餘而霸氣不足,張無忌的實戰表現,註定不可能太強勢。那麼金庸先生為何要給張無忌,配與這樣的性格與武功呢?這是因為張無忌這個人物的歷史使命,與郭靖和楊過不同。

二.特殊時期的歷史使命,需要了張無忌這樣性格的人才,這樣的設置,造就他的出手會顧及得更多。

張無忌身上的重任,不是抵抗外敵的入侵,而是要團結中原武林的力量,號令天下去共同抗元,完成漢人百年的複國大業。而實現這樣偉業的前提,就是先成功消除明教與中原武林各派百年的積怨,改變明教在江湖上的聲名,鑄就領袖群倫的地位。

這樣的使命,像陽頂天這樣雄才偉略的教主,斷不可能會完成,因他的強勢只會增加明教與各派的仇恨。這樣的使命,就只能由張無忌這種性格的人去實現,因為他不但能放下自身的仇恨,更能去容納不同的流派,團結自己的仇人。連他生平最恨的人成昆,在誤以為成昆真的厶後,他也會去可憐成昆,甚至還似乎盼望成昆別厶。

而對於趙敏這樣的對頭,假如是郭靖和楊過這樣,善惡對立判得太過分明的人,他們不可能會去接納趙敏,面對趙敏的親近,只會產生提防的心裡,很難會像張無忌那樣,內心中從未對她有過排斥,就更不要說會與趙敏在一起了。

也是因為這樣的歷史使命,因為需要這樣的人物性格,張無忌的實戰表現,也註定不會太過強勢。優柔寡斷,就是他實戰經常會出現的一個表現。

實際上張無忌的優柔寡斷,就是不夠果斷。因為他想得多,顧慮的也多。正是張無忌這樣事事不以己甚,凡事留有餘地的態度,才使得他的仁者之風,不斷讓人折服,最終就成功得以為明教正名,號令天下,打造了抗元統一戰線。

三.除去性格與武功屬性這兩方面,張無忌的實戰表現不強勢,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的實戰經驗其實並不豐富。

我們看張無忌,許多朋友經常會拿他與喬幫主作對比,但卻從未想過,喬幫主在小說中出場時,已經是在江湖上出道十幾年的人。那時的喬峰,已是經過「三大難題七大功勞」這樣的歷練,一路打出來的,而且當幫主也已有八年之久。

這十幾年,他經常在實戰中去演練自己的武功,也在不斷的實戰中,去積累戰鬥的經驗。因此,他一出場就是個武功圓熟,實戰經驗超群的人,再加上他本身的功力深厚,他的實戰表現,自然搶眼。聚賢莊一戰,縱是一套「太祖長拳」,在他的手上也能發揮出超強的威力。

而反觀張無忌,實際上從他在光明頂上正式出道,再到他功成身退,與趙敏歸隱蒙古,這期間只不過過了短短兩年而已。兩年的時間,他經歷的大小戰,其實兩隻手都可以算過來,實戰的經驗,又能談何豐富呢,又如何能似喬幫主那般老道?

但以他的出手一次比一次圓熟,表現一次比一次亮眼的表現來看,讓張無忌在練成神功之後,在江湖上歷練個十年五載,他的戰鬥經驗同樣會很豐富,他的出招一樣會更加精彩。

所以說,以張無忌在出道兩年中的實戰表現,去對比喬幫主等,經過江湖十幾年歷練的高手相比,以此來論斷張無忌的實戰能力偏差,本身就是有失偏頗的結論。

綜上所述,小編個人認為,張無忌的實戰能力是不低的,他的表現不搶眼不強勢,這裡面既有他個人性格的問題,也有他武功屬性的原因,更有他實戰經驗不豐富的關係。金庸先生之所以選擇這樣的手法,去塑造張無忌這個角色,就是為了讓他能夠在小說中,擔得起團結各派,抗元複國的歷史重任。這才是張無忌這個人物,真正了不起的地方,他在民族大業方面的成就,遠大於他武功雄霸天下的意義。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