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七俠三個時期的武功變化,看武當一派武功的兩大特點一個現象
《倚天屠龍記》當世武林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三十多年之久,因而小說中許多人物的武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這麼多年的時間,大多人的武功修為,都有再增長,武當七俠也是一樣。從小說故事的發展進程來看,張三豐幾個弟子的武功,基本上能分三個時期的概況。
第一個時期是張翠山失蹤前,第二個時期是張翠山重返中土時,第三個時期則是張無忌接任明教教主的這個時間段。這三個時期,我們都可以在小說中找到與其他高手的對比,推斷出他們幾人的武功概況,更可看出武當派武功的兩大特點。
從第一個時期中武當七俠的武功水準,看武當派武功的第一大特點。
小說開篇,在交代完張三豐和郭襄的創派往事之後,當世武林的故事,就是由武當七俠之一的俞岱岩揭開的。他因奉命下山,在趕回師門為師傅張三豐祝九十歲大壽時,無意中捲入了「屠龍刀風波」,結果造成了半身殘廢的禍事。
也因此事,張翠山奉命下山調查屠龍刀一事,繼而結識殷素素和金毛獅王謝遜,最終被謝遜脅迫出海,漂流到冰火島過了十年之久。這也是小說主線第一個時期的故事。那麼這個時期裡,武當七俠的武功如何呢?
這一點,雖然小說中只明寫了俞岱岩和張翠山的武功,其他五俠並無過多交代,但我們還是可以通過相關的情節,與其他高手的對比,來推斷出七俠各自的武功究竟在哪個水準。這裡面有一個最適合做參照物件的人物,就是與張翠山結拜的謝遜。
謝遜在冰火島曾跟張翠山一家,講過他的血海深仇,在講他為了引出成昆到處作案時,其中涉及了一件事,就是他曾在洛陽想害張翠山的大師兄,也就是武當七俠之首的宋遠橋。雖然最終謝遜並未與宋遠橋交手,但是張翠山卻認為,當時的宋遠橋並不是謝遜的對手,而且謝遜的武功高出宋遠橋甚多。
謝遜的武功在當時,絕對是第一流高手的水準,王盤山一戰,一聲「獅子吼」,即讓在場的許多高手都震廢了。那麼按照張翠山所想,武功低於謝遜不少的宋遠橋,最多也就是二流高手的水準,准一流是沒有的,畢竟謝遜是高出他甚多,不是半籌和一籌。再結合俞岱岩與殷野王等人交手勝出的情況來看,宋遠橋就是在二流的水準,因為俞岱岩明顯要稍低他師兄一個級別。
其他幾人,老二俞蓮舟的武功,向來是七俠中最高,但與宋遠橋相差不遠,因而他倆一個水準,皆在第二流高手的行列;老四張松溪應能略高於老五張翠山,還不能及得上老三俞岱岩,俞岱岩處於准二流,老四老五也就是三流的水準,畢竟張翠山與俞岱岩足有十歲的差距。
接下來的老六殷梨亭和老七莫聲穀,他們的武功就更弱了,因為他們倆的武功都是宋遠橋和俞蓮舟代授的,年齡上,一個在十八歲,一個只有十五六歲,武當七俠他倆屬於湊數,在江湖上的名頭主要是由他們的五位師兄闖出的。
總體而言,這時期武當七俠的武功,就是在江上行走,做些行俠仗義的事足夠,但要在武林中去爭雄,則還明顯不能。這點從他們在江湖上的聲名也可看出,而且還能印證張三豐教弟子武功,就是為了讓他們去行俠仗義的,行俠仗義可不需要練到絕頂高手的水準。
武當派武功的誕生,可以說就是為了濟世救人,這個特點也讓武當派的武功,其屬性都是自保大於進擊,不下殺手而旨在迫使對手罷鬥。也正因有了這份濟世的胸懷,武當派的武功才能越練越高,七俠的水準,也能不斷地發生變化。
從第二個時期中武當幾兄弟的武功進展,看武當派武功的第二大特點,印證第一大特點。
張翠山一家在冰火島十年之後返回了中土,一回來最先遇到的就是他的二師兄俞蓮舟。小說中說得清楚,這十年之中,俞岱岩傷後不出,張翠山失蹤,存亡未卜,其餘武當五俠,威名卻又盛了許多。
宋遠橋、俞蓮舟等雖是武當派中的第二代弟子,但在武林之中,已隱然可和少林派眾高僧分庭抗禮。這就是說這時期的宋遠橋和俞蓮舟,其實已能躋身第一流高手的行列。這一點從張翠山回武當看到他大師哥出手,與義兄武功對比的一個想法,也能印證。
張翠山失蹤的這十年,除了重傷不出的俞岱岩,是他另幾個師兄弟武功精進的十年,不要說武功最高的宋大俞二,便是當年武功最弱的殷六和莫七,武功均也大進。
殷梨亭的劍法精妙絕倫,武當山下「神門十三劍」使將出來,三江幫的硬手竟沒人能抵擋得一招。莫聲穀近些年專練外門武功,俞蓮舟都說七俠中,他日內外兼修、剛柔合一,非他莫屬。張四的武功顯然都在精進,但他在幾位師兄弟中,更是以智謀為長。其實張五的武功也沒荒廢,更未落下,這點從他與高麗青龍派掌門泉建男的交手就能看出。
而從張翠山返回師門的一路上,無論是俞蓮舟的處事凡事留有回轉的餘地,張松溪對五鳳刀的以德報怨,與他們化敵為友,殷梨亭的劍法只刺對手手腕,一招讓他們棄劍,宋遠橋面對數大鏢局的相逼,以和為貴,極力罷鬥,還是莫聲穀行事光明正大,嫉惡如仇,心胸坦蕩,亦或是張翠山的重情重義,這一些都能夠說明武當七俠,一直在貫徹濟世的宗旨。因而十年之間,他們的武功才會越來越高,威名更盛。
總體而言,這時期七俠的武功應當是這樣的一個水準。宋大俞二位列當世第一流高手;俞三因為身殘甚是可惜,不然這十年的進境定能讓他再度精進,至少也會是准一流的水準;而張四、張五,二張的水準已能排列第二流的行列,殷六莫七則能臻至准二流,甚至到二流的水準。七俠的武功,就是梯式的進展,十年一個變化,師弟登上十年前師兄的水準,其實這就印證了武當派內功的特點,越練到後來,進境越快。
從第三個時期中武當五俠的各自實力,印證武當派武功的第二大特點,見證張三豐的了不起。
很可惜的是,張翠山這次回師門,七俠聚會並沒有幾天,他便因為俞岱岩當年重傷之故,自刎身亡,從此武當七俠也就名存實亡了。再加上俞岱岩的身殘,後來的時期就只有武當五俠的武功,在繼續精進。從張翠山離世,到張無忌在光明頂一戰揚名,期間剛好又過了十年,這時期五俠的武功又如何呢?
這一點,在光明頂一戰,其實就已能看出個概況。武當五俠中的張松溪、莫聲谷和宋遠橋,先後與「白眉鷹王」殷天正教武,各自的結果最能看出他們的水準。
殷天正在當世武林之中,此時的武功只怕已是能臻至准絕頂行列的高手了,小說更是明言,他是武林中一位不世出的奇人,年紀雖大,精力卻絲毫不遜于少年,與張松溪的對掌,就說他內力如潮不絕,小說中也不止一次的說到他的內力深厚,那是內外功均至化境的。
三俠與之比試的結果,對掌比較內力的張四,輸了他半招;莫七與之比兵器,雖以精妙的劍法刺了他一劍,但殷天正卻以「鷹爪擒拿手」的絕技,奪了他的兵刃,還擒按了他的肩頭,只是他手下留情,放過了莫聲穀;宋大與之比拳,但皆未使上內力,結果是打了一個平手。由於不想趁人之危,俞二和殷六皆沒上場。
由此可見,此時五俠的武功水準,宋大俞二穩處第一流高手的行列,甚至像殷天正那般,已能臻至准絕頂的行列。張松溪只輸給殷天正半招,但在他之前殷天正已有跟三人交過手,耗了內力在先,他跟殷天正最少也能差半個級別,假如說殷天正是准絕頂,他能處一流的水準,假如殷天正是第一流,他則是准一流的水準。
而莫聲穀則明顯要足足低殷天正至少一個水準,此時就是二流的水準,剛好達到了他四師兄張松溪十年前的水準,大師兄和二師兄二十年前的水準,殷梨亭是與之相差無幾的。
這其實也印證了前面所言的十年一個變化,師弟登上十年前師兄的水準,武當內功越練到後來,進境越快。白眉鷹王跟金毛獅王一樣,二十年前就已經是第一流的高手,從其在四王中的排位來看,他的武功應當還在謝遜之上,當年的宋大俞二與謝遜的差距尚且極大,二十年後卻能與殷天正比肩。
要知道,這二十年宋大俞二的功力在精進,別人的武功同樣也在增長,武當內功後期的進度無疑更快,明顯能後來居上。還有張松溪的年齡小了殷天正二十多歲,內力修為淺了二十年,但他卻長力充沛,殷天正都在讚歎他的內家修為超凡入聖。可見武當內功,也是在貫穿武當一派武功的特點,後發制人。
而莫聲穀雖只追上了宋大俞二兩人二十年前的水準,但在年紀上卻已然縮短了近十歲,三十幾歲就達到了師兄四十幾歲的水準。這其實是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殷梨亭和莫聲穀,乃至與當年的張翠山,他們拜入武當的年齡,遠要小於宋大俞二等人當年的年齡,不到十歲就可能已經拜張三豐為師。
這剛好就印證了殷梨亭和莫聲穀為何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能與年長他們二三十的師兄一起下山辦事,享譽於江湖一事。足見金庸先生在這些細節上的設置有多用心。
綜上所述,從武當七俠三個時期的武功變化,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武當一派的武功,主要有兩大特點,一是擁有一份濟世的胸懷,二是講究後發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