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亂侃 為什麼張三豐不將掌門之位傳給張無忌?原因你肯定猜不到
金庸先生的小說,每一本都是經典。而隨著其中一些被拍攝成影視劇,知名度更是節節攀升,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都已經家喻戶曉。金庸筆下的人物,每個都非常強,有些人也喜歡將他們排出個先後高下。而 金庸先生本人也回答過類似的問題,他認為張無忌是他筆下第一人。
但是金庸先生並沒有過多地進行解釋,這個「第一」我們也並不知道具體指的是什麼。是張無忌的武功?還是他的智謀?又或者是他的品德?但是無論具體指什麼,我們能確定的就是金庸先生對張無忌的評價是非常高的,那麼 為什麼在劇情之中,張三豐沒有將武當派掌門之位傳給張無忌呢?其實 這與張無忌的「真實結局」有關,他的下場,你可能難以猜到。
張無忌在書中首次名聲大振,是在六大派圍攻光明頂之後。在此之前,張無忌這個名字在江湖上根本就是「查無此人」,而此時初出茅廬的張無忌,雖然已經學會了九陽神功,但是他 初次名揚江湖的原因卻不止是他的武功,更重要的是他的人品。
張無忌的父母早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而且 張無忌是「親眼目睹」了父母的厶亡的。他的父母厶在了武當山,而且從當時的形勢來說, 他父母算是被江湖上各大「名門正派」聯手「逼厶」的。如果這是一本復仇文,張無忌神功大成之後,可能就要「血洗」各大門派了,然而並沒有。
張無忌雖然有著「復仇大男主」的金手指,無意之間學到了江湖絕學九陽神功,但是 他並沒有復仇的想法,即便小時候父母厶在面前給他心靈上帶來了很大的震撼, 他卻並沒有因此被仇恨蒙蔽雙眼,反而長成了一個正直的五好青年。
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之時,張無忌首先是以理勸說,希望雙方能夠停止戰鬥,在勸說無效之下, 張無忌為救明教眾人,不得已對六大門派的人出手。「血海深仇」加上「形勢所迫」,張無忌竟然還能堅持正義, 並未真正傷及六大派高手性命,反而為其療傷,致力於勸說雙方化解恩怨,一致對外。
張無忌深明大義,宅心仁厚,這種品行做掌門並無不妥。
而張無忌作為一本武俠小說的男主,其 武功方面的天賦以及能力和運氣都是極強的。他在江湖上還默默無聞之時,就已經在 機緣巧合之下學成了九陽神功和乾坤大挪移。後來在武當山,張三豐向其傳授太極拳和太極劍之時,他也 悟性極強,在他的師叔師伯們還迷迷糊糊的時候,他就已經將太極拳和太極劍掌握。
除了張無忌自身的條件之外, 張三豐對他也是非常「偏愛」的。早在張無忌還沒有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張翠山就是張三豐最器重的一個弟子,張翠山去世十幾年之後,張三豐還會對這個悟性極強的弟子念念不忘。
而在張無忌中了玄冥神掌之後,張三豐更是以自身的功力為他療傷,無論是不是愛屋及烏,張三豐對張無忌都是非常偏愛的。
武功高強,武學天賦出眾,人品又正義大氣,也有掌門人的偏愛,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張無忌好像都是理所當然的掌門繼承人。然而就是這麼好的條件, 最終張三豐卻沒有將掌門之位傳給張無忌,這合理嗎?
其實並不是張三豐不想傳位給張無忌,而是金庸先生不讓他傳,究其原因,無非是 因為金庸沒有寫出來的,張無忌的「真實下場」。
倚天屠龍記的結局看上去非常圓滿,但是其實如果對金庸其他著作也有所瞭解的話,就會發現張無忌的結局還是有所不同。金庸先生 對於張無忌的結局描寫,是非常籠統的,只寫到了他決定要退隱江湖,但是 並沒有對退隱江湖做一個正面描寫,這是因為 張無忌和趙敏的「真實結局」並不圓滿。
趙敏的歷史原型是河南王王保保的妹妹,叫做觀音奴。這位前朝郡主在歷史上真正的命運,是 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秦王朱樉。雖然成為了朱樉的正牌王妃,但是觀音奴的生活並不幸福,朱樉不是什麼好人,他對王妃動輒打罵,而在朱樉厶後,王妃也為其殉葬。
而張無忌的歷史原型雖然並沒有確定的說法,但是通過一些經歷對比,人們普遍認為 元朝末年的紅巾軍領袖韓林兒就是他的原型。歷史上的朱元璋就曾投靠韓林兒麾下,韓林兒手下也有一左一右兩大謀士,可以對應明教左右二使。
歷史上 韓林兒最終是被朱元璋暗害的,小說中雖然沒有這樣寫出來,但是沒有正面描寫張無忌退隱之後的生活,再加上朱元璋的心狠手辣, 張無忌和趙敏的退隱之路很可能並不順利,中途遭到了朱元璋的暗害與抓捕。也是 因為張無忌的「真實結局」限制,讓金庸先生不能寫出他接任武當掌門的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