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的男主們從小就沒有父親,原因何在?金庸:父親沒什麼用
一
很多讀金庸的人,往往會發現一個問題,書中那些主角們,從小屢逢奇遇,練成一身絕頂武功,最後成為一代大俠,這一過程中,往往讓人感覺缺點什麼。
仔細一想,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沒有一個人得到過父親的幫助,偉大的親生父親的父愛,在金庸武俠的男主那裡神奇地消失了。
《射雕英雄傳》中,男主角郭靖還沒出娘胎,父親郭嘯天就被完顏洪烈帶人殺死了,母親李萍被奸賊段天德擄掠,最後逃到蒙古大漠。
如果說郭靖成長過程中,沒有父親,絕對沒問題。可是,至少他還有父愛,江南七怪、成吉思汗、哲別、丘處機、馬鈺、王處一、洪七公等人,從不同方面,也算給他了父愛般的關懷和薰陶。
《神雕俠侶》中,楊過也是還沒出娘胎,父親楊康就死了,取而代之給他父愛的是郭靖和歐陽鋒。
郭靖和歐陽鋒都是真心對待楊過,後來楊過自認為能成為一代大俠,沒有走上歪門邪道,全靠郭靖黃蓉當年對他的教誨。
《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只得了不到十年的父愛,他的親生父親就在武當山自刎而死,如果說到父愛,張三豐、謝遜、武當六俠,都幫張翠山彌補了。
可是,在他流落江湖時,真正想要的關懷,還是張翠山和殷素素才能給的。
《笑傲江湖》中,令狐沖從小就是個孤兒,連自己的父母是誰都不知道。可是,他相對其他幾個人,已經很幸運了。
少年時代的令狐沖,沒有像張無忌一樣流落江湖,也沒有像郭靖一樣流落異國他鄉,更沒有像楊過一樣被趙志敬欺辱,他在嶽不群和寧中則的呵護下,像常人一樣正常長大。
《鹿鼎記》中,韋小寶的媽媽韋春花是個青樓女子,每天接很多客人,她也不記得哪天接了哪個客人,以至于,韋小寶的父親遍佈揚州城。
韋小寶這個可憐的小混蛋,沒有爹,又可以說有千千萬萬個爹。唯一真正像他爹的,給他父愛的,也許只有一個陳近南了。
更絕的是,《天龍八部》中,三兄弟喬峰、虛竹、段譽,明明有父親,父親還都活得好好的,卻得不到父愛。
喬峰的父親蕭遠山,明明知道喬峰在哪裡,卻不去相認,三十年來,暗地裡看著喬峰慢慢成長為一代大俠、丐幫幫主,又到處殺人,嫁禍兒子,惹得兒子喬峰一身騷,蒙受不白之冤,洗也洗不乾淨,成為天下唾棄的契丹野種。
段譽喊了二十年的爹段正淳,原來不是自己的親爹,自己的親生父親竟然是天下四大惡人之首的段延慶。還好,段延慶「疼愛」兒子,差點親手幫兒子段譽跟木婉清共赴雲雨。
至于虛竹,更慘了,在少林寺二十四年,隔三差五地跟父親見面,卻一直不知道玄慈方丈是他的父親。
後來,虛竹和段譽的親生父親,剛想給兒子一點父愛,又突然都被金庸寫死了,段譽一死還死倆。
金庸其他作品中的男主呢?胡斐、狄雲、石破天、袁承志,從小也是沒爹沒媽,流落江湖,孤苦伶仃。
金庸那麼恨父親嗎?都不捨得給他筆下的男主角們一個好好的活到老死的父親?!
二
有一次,金庸接受楊瀾訪談,楊瀾問到金庸的家世,金庸說,他家裡給他影響最大的是他的祖父。
接著,楊瀾問金庸,那你的父母呢?對你有什麼影響?
金庸先談到了他的母親,說他的母親,是一個很正派的人,這讓我想到了郭靖的母親李萍,就極其正派。
然後金庸才談到他的父親,金庸談到他父親時,說自己的父親「沒什麼用」!
楊瀾忙問為什麼。
金庸詳細地談起他的父親,而且屢次說父親沒什麼用。
金庸說,由于他的祖父查文清中過進士,做過縣官,買了幾千畝地,成了大地主,所以金庸的父親查樞卿有能力開錢莊,做生意,做地主鄉紳。
然而,金庸認為自己的父親卻並不太擅長這些,沒什麼經營頭腦,「很沒有用」。而且,金庸,十幾歲還是少年時,就覺得父親沒用。
金庸十三四歲時,查樞卿帶著金庸去要債,結果,那些欠錢的人,請查樞卿吃飯喝酒,跟他的父親講好話,就是不還錢,他父親就這樣,一點賬也沒要回來,借出去的錢打了水漂。
可是,家裡的錢莊還要繼續運營下去,現在入不敷出,怎麼辦?查樞卿只好把家裡的田賣一些,把這些借出去要不回來的錢補上。
這在少年金庸心裡留下了深深地烙印,原來自己的父親,是這麼一個「沒用的人」。
由于金庸認為父親沒有什麼用,那麼他筆下的男主們,有沒有父親,不都一樣可以長大成人,闖蕩江湖,行俠仗義嗎?
你看喬峰郭靖楊過張無忌等,哪個金庸筆下的男主,在成為大俠的過程中,有父親在他們身邊,幫他們成功的?
三
金庸雖覺父親「沒什麼用」,父愛還是有過的。
金庸得到父親去世的消息後,哭了三天三夜,傷心了大半年。
數年後,金庸還曾寫了一篇文章,懷念他的父親。
當時他父親送給他一本狄更斯的小說,他總是有事沒事拿出來翻看幾頁,金庸說:
狄更斯每一段短短的描寫,都強烈地令人激動,使你不自禁地會眼眶中充滿了眼淚。……這本薄薄的小說中充滿了多少矛盾和戲劇、多少歡笑和淚水呀!兄妹之愛、男女之愛、父子之愛、朋友之愛,在這個佳節中特別深厚地表現出來。
在金庸眼裡,父親也許「沒什麼用」,父愛卻永遠讓人不自禁地會眼眶中充滿眼淚。
當金庸的長子査傳俠自盡以後,金庸會不會突然覺得自己這個做父親的,其實也「沒什麼用」,沒有在兒子最需要薄的時候,陪著兒子幫兒子渡過難關。
金庸曾經痛苦地回憶說:
「我記得接到大兒子在美國過世的消息後,好灰心,好難過,但那天還要繼續在報館寫社評,一面寫就一面流淚,一直都很傷心,還是要寫。」
金庸難過,灰心,也許在他朦朧的淚眼中,倒影出他十三四那年,跟著自己的父親一家一家去要債的往昔場景。
雖然父親「沒什麼用」,可是那時父親永遠在自己的身邊。
査傳俠最後的日子裡,自己的父親在哪裡?
從此,金庸皈依了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