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楊過的不只有郭襄,還有一位男子,楊過極有可能是被那人所除

儘管金庸筆下的每一位主角都被賦予了格外傳奇的人生,但論角色魅力而言,似乎大部分讀者都會把楊過放在第一位。

就拿他的郭伯伯做對比,郭靖固然是為國為民為大宋奉獻了一生的俠之大者,甚至可以說他就是最符合「大俠」形象的人,但你我皆俗人,即便心中崇拜大俠,但卻仍是更樂意當楊過那樣的「遊俠」。

(郭靖劇照)

何為遊俠?楊過在與小龍女分別的十六年間也是行俠仗義,但他卻沒有像郭靖那樣將天下蒼生的擔子扛在肩上,比起戰至最後一刻的郭靖而言,楊過只是在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盡所能地秉持心中的俠義,最終能與摯愛小龍女退隱江湖,這才是更多人羡慕的人生,簡言之,楊過更符合筆者這種俗人心中嚮往的「行俠仗義」的俠客形象。

不過楊過真的善終了嗎?他退隱後就真能高枕無憂?或許後來尋找他下落的不僅只有郭襄,還有一位男子,楊過或許就倒在那人手中。

一、郭襄一見楊過誤終身

在《神雕俠侶》書末,金庸是以郭襄的視角來最後展現了一次楊過與小龍女的身影,自他們二人下了華山,世間就再無「神雕俠侶」的蹤跡。

到了《倚天屠龍記》開篇已經是《神雕俠侶》結束兩三年之後,郭襄對楊過的思念卻與日俱增,這幾年來,她一直遊遍了五湖四海,只為再見楊過一面。

(楊過、郭襄劇照)

原著道:「她常自思念,於是稟明父母,說要出來遊山玩水,料想他夫婦當在終南山古墓隱居,便徑往古墓求見。墓中出來兩名侍女,說道楊過夫婦出外未歸,招待郭襄在古墓中住了三天等候。但楊過夫婦未說明歸期,郭襄便又出來隨意行走,她自北而南,又從東至西,幾乎踏遍了大半個中原,始終沒聽到有人說起神雕大俠楊過的近訊。」

儘管《神雕俠侶》中為楊過傾心的女子有很多,但真正談得上是被楊過誤了終身的只有兩個,一個是早已為楊過付出生命的公孫綠萼,另一個便是郭二小姐了。

其實郭襄對楊過的仰慕已經成了一種偏執,她似乎沒想過「即便再見楊過,又能如何」這個問題,連父母戰死襄陽之時她仍在西川遊玩,著實有些不孝,就這樣直至四十歲那年才放下執念,創立峨眉。

二、百年後才現身的黃衫女

楊過到底去哪了?難不成在郭襄尋找她的這段時間內他和小龍女已經雙雙離去?

不是沒有這種可能,但缺乏一個合理的解釋,因為後世還出現了他們的傳人,即那黃衫女子。

(黃衫女劇照)

黃衫女子的出場足夠驚豔,讓人眼前一亮的不是這個女子身上那深不可測的武功,而是她的出現勾起了讀者對《神雕俠侶》的無數回憶,尤其是她退場時留下的「終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雕俠侶,絕跡江湖」這十六個字在筆者心中回蕩久久不能平息,儘管那只是上一本書中的故事,卻如同是記憶久遠的一段歷史一般。

不過黃衫女的出現以及她說的這番話還是有幾個資訊可以總結。

一是她的年齡,不過二十六七歲,但古墓派的女子都不顯老,黃衫女的真實年齡有四十甚至五十也不足為奇,可即便如此,她姓楊,作為楊過後人,與楊過之間應該還有一代人。

而她留下的十六字更是提醒了筆者,楊過師承古墓派,這是世人皆知的秘密,若有人想打聽他的下落,第一時間就會去古墓找他。

而古墓派在楊過失蹤這段期間從未現身武林,他們是不是在躲避什麼?

(楊過劇照)

綜合種種線索來看,楊過後來經歷的故事有眉目了。

三、尋仇的男子

郭襄尋找楊過是因為愛,而另一位男子尋找楊過就是因為恨了,那人便是後來蒙古的新一任大汗忽必烈。

當年蒙古大軍進攻襄陽,襄陽城破只是時間的問題,而楊過一記飛石卻是改變了戰局,蒙哥大汗一倒下,蒙古大軍頓時亂了陣腳,即刻選擇退兵,襄陽城破的命運被延緩了數年。

蒙古滅宋之心從未休止,數年後,他們捲土重來,終於破了襄陽城,可對於新一任的大汗忽必烈而言,他即便是蒙哥之死的受益者,也該做足表面功夫,幫蒙哥復仇,才能夠服眾。

於是他命人四處搜尋楊過的下落,這可不是像郭襄那樣一人走南闖北,而是天羅地網式的搜捕,發現楊過的機率自然要大得多。

(忽必烈劇照)

站在楊過的立場,他除掉了蒙哥大汗,後來蒙古人入主中原,他自然也會有所防備,但他也應該知道自己被發現只是時間的問題,正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一旦涉足其中,哪有那麼容易「退隱」,何況他除掉了一位了不得的大人物,自然要留後手。

而那後手不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而是為自己,也為古墓派留住火種,於是他讓自己的後人隱居別處,待大元式微之時再出山,這也就解釋了為何直至《倚天屠龍記》時代黃衫女才現身江湖,此前可是近百年也不見古墓派的人活躍于武林之中。

而楊過自己呢?就如前文所述,他難逃那天羅地網般的搜捕,他也不再想過那種顛沛流離如履薄冰的日子,於是被拿下,繼而被忽必烈所除。

如果劇情是這般發展,書中的各個細節就能夠說得通了。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