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鰻和電鰩,顧名思義就是水中帶電的魚類,它們平均可釋放500伏的電壓。正是有了這項獨門技能,使得它們幾乎處於食物鏈的頂端位置。但自然界的食物鏈,向來是環環相扣的,究竟誰能降伏這2種生物呢?
電鰻主要生活在南美洲圭亞那地區的淡水沼澤區,體形呈圓柱形,體長2.5米,體重20kg。它身體外部為黑色或灰褐色,腹部為橙黃色,以淡水中的小魚、小蝦等動物為食。雖然它被稱為電鰻,但和鰻魚科完全不同,由於它全身沒有鱗片且光滑皮膚,它們更接近鯰魚科。由於長期生活在混濁灰暗的環境裡,電鰻的眼睛幾乎沒有用處,平時主要依靠身體放出的微弱電流,來感知周圍的環境。
電鰻的身體器官都被擠在身體的前端五分之一處,體內的肌肉逐漸後移形成尾巴。 電鰻的尾巴不僅用來在水中移動,而且還是它發電的重要工具。它的尾巴上,約有8000枚均勻排列的肌肉薄片,每塊薄片都是一個「小電池」,電壓可達0.15伏,當所有肌肉薄片一起放電時,平均電壓可達700伏,幾乎可以把一頭牛直接除掉。正如我們在物理中學過的知識一樣,電流是從正極出發回到負極的,而電鰻的頭尾部,分別代表著負極和正極,電流由尾巴發出,然後回到頭部。然後,又因為其身體的脂肪組織,具有很好的絕緣功能,所以電鰻在放電時一般不會傷到自己。
成年電鰻每秒鐘可以放電50次,電壓的強度隨著體形的增大而增大,涉及的范圍可達到3-6米,人類在這種情況下會被直接電暈。當然,電鰻的這項技能,也是把雙刃劍,並不是每一次都不會傷到自己,當電鰻自身的脂肪組織出現問題時,若再次發電,自己的身體就會被強大的電流貫穿,嚴重將導致死亡。 另外,如果將它裸露在岸上,由於岸上空氣的電阻要比它本身的電阻大,所以電流會選擇流向電阻小的物體。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電鰻再次放電,反而會將自己電到。
雖然電鰻的發電次數較為頻繁,電壓也很大,但它高強度的放電最多持續15秒左右,隨後電流就會變弱,直到筋疲力盡,不能再發出電流。需要一定時間的休養,才能繼續發電。所以,電鰻一般不會輕易放出過大的電流,只會在探測周圍環境時,才會放出微電流。因此,在電鰻剛剛消耗完自身電流,還未來得及休息時,若捕食者乘虛而入,此時電鰻對於捕食者來說,就喪失了任何威脅,只能任人宰割。
掌握這種捕食方法的生物除了人類外,還有一種動物,那就是鱷魚。當它捕食電鰻時,首先會緩緩靠近,在對方未發覺的時候,張開180度的大口,緊緊地咬住獵物。 即使電鰻發出強大的電流攻擊,也已經於事無補,下一秒就會被鱷魚除掉。而鱷魚面對它的電流攻擊,也只是暈了過去,待它醒來以後,就可以繼續食用電鰻。
同樣在水中可以發電的生物,還有電鰩,這是一種身體呈扁平狀的魚類,它最高發出的電壓可達220伏;與一般生物不同的是,它們的眼睛長在背部,身體呈黃褐色,主要生活在海底,以海中的小魚為食。
電鰩的發電位置與電鰻不同,電鰩主要用背部和腹部發電,那裡共長著2000塊六邊形的發電器。每兩塊發電器之間夾雜著膠狀物質,用來絕緣自身的電流。它的背部和腹部分別代表了電流的正負極,從背部發出電流然後回到腹部,形成電壓。人類就是根據電鰩的這一特性,發明了電池。並且在法國,人們還用電鰩做過實驗,1萬條電鰩同時發電,甚至可以發動一列電力機車。
雖說電鰩的發電強度不及電鰻,但是電鰩幾乎沒有天敵。電鰩主要生活在海底,那裡的光線非常昏暗,顯然不在大型捕獵者的可視范圍內。外出活動時若被捕獵者發現,電鰩會立刻發出強電流來擊退敵人。並且,對於捕獵者來說,海洋中其它容易捕獲的獵物有很多,完全犯不著為了捕獲電鰩而冒如此大的風險。
電鰻和電鰩都有「水中高壓線」的稱號,在水中所向披靡。但是,到了岸上後它們就無計可施了。在人類眼裡,電鰻體大且肉質細嫩,是一種優質的食用魚。而早在古希臘,人們就已經會利用電鰩的發電,來治療頭痛和風濕病了。
好了,本期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請記得點贊和分享,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