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除了12年一次的交配,其餘時間基本靜止,它們是地球最懶生物
2021/04/11

世界上最懶的生物是什麼,很多人肯定會說是樹懶,其實並不是,地球上最懶的生物是洞螈,它們也是被稱為最像龍的生物。

洞螈是什麼

洞螈是一種兩栖類動物。它棲息於阿爾卑斯山脈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脈中,分佈區域從義大利第裡雅斯特附近的伊松佐河盆地,穿過斯洛維尼亞南部、克羅埃西亞西南部,最遠到達赫塞哥維納。這個物種也是洞螈屬下的唯一一個物種。

洞螈是世界上最大的穴居動物,也是歐洲唯一的穴居脊索動物。它們有著像蛇一般細長的身體,通常長度是20到30釐米,有部分個體的長度達到40釐米。

洞穴生物對洞穴環境的適應包括體色變、視覺和聽覺退化 、觸覺敏銳、產卵量少和孵化率高以及洞穴生物代謝率小, 體型較大, 壽命長, 發育曆期長等。 這一系列適應性特徵是洞穴動物共有的, 被稱為洞穴形態共征( troglomorphic suite) , 是因趨同進化引起的。

作為一種典型的洞穴生物,洞螈也具備這所有的特徵,它們的身體因為缺乏色素而通體白色,它們的眼睛已經退化到看不見(完全沒有視力那種,出生時會有眼睛,但會慢慢退化並藏在皮下),但聽覺和嗅覺敏銳。可以靠嘴巴周圍的凹痕感知外界的動靜,並能檢測獵物發出的微弱電流。

它靠外露的腮呼吸,即頭部後側的紅色角狀物,加上兩對足,外貌很像中國古代神話中的龍。

因為洞穴內可攝取的食物量少, 洞穴環境條件穩定、天敵少,洞螈可不吃不喝達7年多,平均交配週期約為12.5年一次。

因為繁殖週期太長,2013年,在斯洛維尼亞的波斯托伊納洞穴(Postojna cave)中一隻雌性洞螈在水族館內產卵,這也是科學家第一次目睹和記錄這種古老生物在野外繁殖。

洞螈為什麼會這麼「懶」

我們要知道,生物除了人類之外,都是以生存和繁衍為核心的,但是因為洞穴環境太過惡劣,它們不能通過大規模繁殖來擴大種群,因為這樣食物會不夠分,而且繁殖是非常耗費體力的行為,這樣就需要攝食大量的食物,最終得不償失。

所以洞螈會通過提高自己的生存率來保證物種的延續,比如絕食策略。

洞螈是掠食動物,洞穴中的螃蟹、蝸牛和昆蟲是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當捕獲到之後不咀嚼,直接吞下去。它們對食物的利用非常充分,這些食物變成脂肪和糖類儲存在肝臟部位,當食物短缺的時候,洞螈會減少新陳代謝,極端條件下甚至會吸收自身組織。這也是為什麼它們可以7年不吃不喝,科學家曾發現一隻洞螈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生存了10年之久。

而這種強大的「絕食」能力,需要靠減少消耗節省能量來維持,所以在捕食之後它們會長時間地一動不動。

來自英國與匈牙利的科學家研究了生活在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洞穴中的洞螈(Proteus anguinus),發現這些神奇的生物在十多年的時間裡只挪動了總共不到32英尺,也就是不到10米的距離。其中一隻洞螈甚至不吃不喝,一動不動堅持了2569天,算算已經有七年時間了。

這樣的進化策略也讓洞螈的新陳代謝和抗氧化能力都要比其他物種強上一大截。讓它們擁有了高壽命,最長的可以活到100歲,而且還能一直保持幼年形態。

洞螈的生存危機

懶得吃喝、懶得動彈、懶得繁殖……洞螈這種看似脆弱的生物不僅沒有滅絕,還以驚人的長達一個世紀之久的壽命存活至今。

研究發現,這是因為洞螈生活的環境與外界隔絕,還沒有天敵,洞螈自己就是洞穴中最頂級的捕食者,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

因此,在安全的、充滿食物的「桃花源」裡,洞螈們就這樣持續地「宅」了下去,無視黑暗與寂寞,默默對抗著歲月的流逝,把烏龜、鯨魚、鯉魚等大家熟知的長壽動物甩掉了不知幾條街。

但也因為行動緩慢和生殖週期長的綜合表現,意味著這種動物極易受到環境威脅和變化的影響,人類也將洞螈當成「人類活動如何改變棲息地的敏感指標」。

因為人類對於河流的污染以及環境的開發,洞螈的生存環境遭受了極大的威脅,目前洞螈處於易危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