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亂侃 假如張翠山當年不自盡,武當派如何擺脫上山逼供的各門派之合圍?
張翠山夫婦之厶,是《倚天屠龍記》小說繼當年張三豐逃出少林後,又一個故事的轉捩點,也是小說主角從張翠山過渡到張無忌的開始。因而從作者故事線發展設置這點來說,張翠山是必厶無疑的。
那麼假如當年張翠山沒自盡,武當一派必將要繼續面對以少林為首,上山逼問謝遜下落的那麼多門派,合圍之下武當會有滅派之危嗎?小編個人認為,若真的打起來,大戰一場是免不了的,但武當滅派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除去張三豐這號人物在,七俠還有一套「真武七截陣」足以震懾群雄。
一.假如張翠山不自盡,武當派脫離各派合圍的方式只有一戰。
張三豐百歲壽誕,闊別中原和師門十年的張翠山攜妻兒返回武當,但獲悉張翠山回武當的各派,紛紛以祝壽為名欺上武當,欲聯手逼問出金毛獅王謝遜的下落。這些門派以少林、昆侖和崆峒三大名門正派為首,另外是神拳門、海沙派、巨鯨幫和巫山幫等等許多的門派幫會。這裡面有些門派是為了獲得謝遜下落找他尋仇,但更多的是以尋仇為名覬覦謝遜手上的屠龍刀。
在少林三大神僧尚未現身之前,面對這麼多幫派的逼供,武當六俠就商議若是說僵之後只有拼力厶戰。按照張松溪的策略,六俠每人認定一個對手,俞蓮舟選的是崆峒五老中年紀最高的一老關能,張翠山便選了昆侖派道人西華子,宋遠橋、張松溪、殷梨亭等選定了神拳門、巨鯨幫等幫會的首領。只待張松溪大叫一聲「啊喲」,六人各使「虎爪絕戶手」扣住對手,逼迫他們罷鬥。
只是在張松溪要下令時,少林三大神僧的出場打斷了他們的計畫。但在張松溪和俞蓮舟巧妙的爭取下,武當六俠還是贏得了以六對陣少林六僧,一陣定輸贏的機會。雙方約定,武當此戰若勝,少林便帶同拜夀為名、尋事為實的各派下山,不得再逼問張翠山。
然而,就在這場大戰一觸即發之時,殷素素看到少林圓業以「龍門鏢局慘案」為由,大肆辱駡張翠山。為顧丈夫名譽,她直接說出了自己才是龍門鏢局一案的兇手,並向俞岱岩說出了當年將他暗傷的真相,將一切罪孽歸於自己一身,遞出長劍給張翠山,要丈夫解決她以全武當七俠兄弟之義。
重情重義卻一直不知道妻子才是他三哥致殘一事源頭的張翠山,一時間到了精神崩潰的臨界點,接過長劍,可他又豈能下得了手,想起夫妻情深、夫婦一體,於是決定自己一人扛下所有罪孽。拜別師傅託付兒子,然後跟逼供的群雄再次申明,他絕不會做無義之徒而說出義兄下落之後,便自盡身亡了。
張翠山的厶,逼上武當的各派,其實僅是充當間接推動的兇手,真正促使他自刎的乃是他自認為對不起俞岱岩。可以說,假如殷素素沒有說出她當年為搶奪屠龍刀而暗傷俞岱岩一事,張翠山可能便不會自盡。當然,那些門派因張翠山之厶,也確實不再為難武當各自離去,但假如張翠山當時沒厶,不難猜測,上演的便是武當六俠對陣少林六僧的戲碼。那麼,假如一陣定勝負的一戰打響,武當派能成功脫離被合圍的險境嗎?答案應當是肯定的。
按照雙方以六對六的約定,當時的六俠已決定擺下「真武六截陣」,對付包括三大神僧在內的少林六僧。「六截陣」是因俞岱岩殘廢不能上陣組成「真武七截陣」,六俠退而求其次的決定。「真武七截陣」乃張三豐所創,他傳了七俠每人一套武功。七套武功分別行使,固是各有精妙之處,但若二人合力,則師兄弟相輔相成,攻守兼備,威力便即大增。
若至七人同施,猶如六十四位當世一流高手同時出手。要知道當世之間,算得上第一流高手的也不過寥寥二三十人,哪有這等機緣,將這許多高手聚合一起?便集在一起,這些高手有正有邪,或善或惡,又怎能齊心合力?
可見若是七俠齊全,擺下「真武六截陣」,天下間莫有人能敵。而六人聯手,即便是威力減半,僅相當於三十二位當世一流高手同時出手的威力,對付包括三大神僧在內的少林六僧,也是綽綽有餘。何況按照張松溪的看法,宋遠橋和俞蓮舟的武功大致和三大神僧相若,至於其餘的少林僧對陣他們幾個,單一都必不是他們各自的對手。可以說,只要擺出「真武六截陣」,此戰武當派必勝無疑。
武當的取勝是沒疑問的,而其餘的那些門派在少林派戰敗之後,他們也應當不會說話不算話繼續挑事,畢竟強如少林都不是武當的對手,這些門派自然不會再自討苦吃。更何況,還有一個成名江湖七十年,外人誰都沒有見識過他的武功,在武林中流傳有各種各樣神奇傳說的武林第一人張三豐在,在他們所依賴的三大神僧敗在六俠手下之後,誰還敢嗝屁?後來的老張帶小張上少林,少林都想過以合寺之力對付他一人。
所以說,假如張翠山沒厶,面對這些門派的合圍,武當派最終還是能轉危為安。大戰一場免不了,但未必能到血戰的層次,武當一派的滅派可能性更是為零。這一戰即便發生,武當的元氣也不會有任何的損傷。只是日後的武當派在江湖上,聲名可能會一度受影響,後來的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未必就有武當的身影了。但正如小編在開篇所言,就作者設置的故事線發展而言,張翠山是必厶無疑的,只有他的厶,才能促成後來更多情節的發生。
因此,即便是當時的張翠山不自刎,金老也會安排其他的情節促成張翠山之厶,讓他在各派的合圍逼問之下,因自認為愧對俞岱岩,有違兄弟恩義而自刎,是最適合的時機。這樣的安排,也無疑是給後來的張無忌能夠放下仇恨,擁有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
可見,金庸先生對許多情節的設定,其情節作用十分明顯,都應有通過深思熟慮,並非率性而為。而從情節作用這方面去講,再探究張翠山不厶將會如何這樣的問題,也將會變得沒有多少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