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生緣》里,張愛玲寫道:
「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在什麼時候,不管你是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樣一個人。」
1956年3月13日,當流亡到美國的張愛玲與落魄劇作家賴雅不期而遇時,這個文藝的預言竟在張愛玲自己身上一語成讖。
他們相遇在麥克道威爾文藝營,一個當時美國專門用來接濟拮據文人的地方。這一年65歲,張愛玲36歲。
初見之時,人群中的賴雅幽默健談、曠達風趣,他那妙語連珠的美式幽默,把眾人逗樂得前仰后合。
敏銳的張愛玲一眼就注意到了這個特別的長者,年過半百,在精神上卻別具感染力。她的心頭倏然涌上這樣的句子:「這張臉好像寫得很好的第一章,使人想看下去。」
賴雅回首之間,也被這個清冷高傲,仿佛遺世獨立的東方女子吸引。他向張愛玲舉起了酒杯,張愛玲走向了賴雅。這就是他們相識的開端。
和張愛玲一樣,賴雅是個創作天才,早年是好萊塢的劇作家。他的好友、諾貝爾獎獲得者辛克萊·劉易斯預言他會一夜成名。
只可惜年少時的賴雅縱然才華橫溢,卻是個享樂主義者。他向來一擲千金,視錢財如糞土,只有在山窮水盡的時候才會奮發創作。
因為不善于經營自己,他沒能成為一流的劇作家,妻子也與他分道揚鑣。老來的賴雅身上沒有積蓄,不得不在文藝營謀求出路。
同是天涯淪落人,大起大落的相似命運,讓張愛玲覺得賴雅格外親近。向來不喜交際的她竟與賴雅相談甚歡。
賴雅喜歡跟她講自己在好萊塢時的創作趣事,張愛玲也把自己寫的《秧歌》《赤地之戀》等小說給賴雅看。志趣相投的二人相見恨晚,縱然隔著將近30歲的年齡差,他們還是相戀了。
可就在這不久后,張愛玲發現自己懷孕了。這個意外讓她和賴雅二人都十分吃驚。不過賴雅還是做出決斷:兩人即刻結婚,但是這個孩子需要打掉。
畢竟,無論是年近七旬的年紀,還是居無定所的日子,都不允許他再撫養一個孩子。況且,素來害怕麻煩的張愛玲也不愿意制造一個麻煩。
就這樣,兩人決定不要孩子,并在同年8月正式結婚。
盡管這是一段未經時間醞釀的結合,但是本性寬厚體貼的賴雅還是給了張愛玲最難得的溫暖。
賴雅認識張愛玲的時候已是晚年,如同褪盡了熾燥的炭火,有著宜人的溫熱。
他知道愛玲不善于打理生活,就主動包辦了三餐家務,讓她能夠安心寫作;他知道愛玲喜歡大城市,就遷就她搬家,哪怕年輕時候已經周游世界的他很喜歡靜謐的鄉居生活。
他知道愛玲不喜交際,又對外界充滿好奇,就每天都充當廣播,選擇那些最有趣的新聞向愛玲講述,那種夾敘夾議的方式,讓人捧腹。
張愛玲活得精致,賴雅也縱容她的精致。他常常會花上一整個上午的時間,只為給愛玲研磨出一杯醇厚的意大利咖啡,他每次為愛玲買回甜點,都要放在一只精致的瓷碟上,再連同咖啡一起端到她的跟前。
這種久違的踏實與美好,讓漂泊半生的張愛玲沉醉不已。可是甜蜜的生活剛剛展開,他們就遭遇了挫折——婚后剛剛兩個月,賴雅中風了。
猶如當頭棒喝,張愛玲沮喪極了。她并不在意賴雅的年長,但是在無情的生活中,賴雅的年長似乎又要執拗地表現出來。
那段時間張愛玲的寫作并不順利,卻要再背一個照顧丈夫的擔子。看著為自己忙前忙后的愛妻,賴雅愧疚地向張愛玲保證:「沒有事的,我前幾年就是這樣躺過幾天,很快就好了。」
事情如賴雅所料,在張愛玲的悉心照料下,他的病情確實好了一陣。可是好景不長,到了冬天的時候,賴雅再次中風。
這次,他的情況比上次還嚴重,由于臉部麻痹,他幾乎不能說話,被直接送進了醫院。
賴雅病倒后,賺錢養家的重擔全部落到了張愛玲的肩頭。 為了負擔賴雅治病的花銷,在照顧丈夫起居飲食的同時,她不得不開始大量創作和翻譯。
可是遠水解不了近渴,由于經濟拮據,賴雅最終只能提前出院。這件事深深刺痛了張愛玲的心,她意識到,她需要很多很多的錢,只有這樣,兩人的未來才能有所保障。
為了糊口,張愛玲從此幾乎是摒棄初心,為文而文。她在香港好友宋淇的介紹下,為香港電懋電影公司先后編寫了《情場如戰場》《桃花運》《人財兩得》等劇本。
那時寫劇本的報酬頗豐,每個劇本可以獲得800美元到1000美元的稿酬。這讓張愛玲不由得萌生了再次回到香港發展的決定。
可是這個提議卻讓賴雅很是不安。浪蕩一生的他在經歷數年穩定的婚姻生活后,早已如倦鳥歸林般,在感情和經濟上都離不開愛玲了。他擔憂愛玲是否會一去不返,盡管張愛玲不斷安慰他,搞清楚資料,再在香港看看有無更好的發展途徑,就會回來。
賴雅離不開張愛玲,但是終究不愿成為她的束縛和阻礙。愛玲離開前,賴雅主動搬到了女兒菲絲的住處,由她照料起居。
1961年,在去往香港前,張愛玲首先飛赴台灣。此行乃是受到前上司麥加錫之邀,到花蓮觀光。麥加錫深知張愛玲在國內的名氣和影響力,他鼓勵她留在台灣發展,定能有所作為。
然而,就在張愛玲的雄心剛剛被燃起之際,一個晴天霹靂傳來——丈夫賴雅再次中風了。
這是賴雅的老毛病,但是張愛玲深知他這次病發,是自己的離去造成的。她恨不能生出翅膀,飛回賴雅的身邊安撫這個可憐人。
可是理性告訴她,現在回去不僅什麼都改變不了,這一趟也白跑了,高昂的旅費全部泡湯。
在命運的兩難之中,張愛玲仿佛一夜之間老了好幾歲。她的面頰倏然塌了下來,寬大的額頭布滿了皺紋,與她初到台北時的風采判若兩人。
好在後來得知丈夫已經被女兒菲絲及時送進醫院,張愛玲這才松了一口氣。 與此同時,遠在香港的宋淇帶來消息:他們公司打算籌拍電影版《紅樓夢》,希望這個劇本由張愛玲操刀。
這個雪中送炭的消息,讓張愛玲欣喜異常。她隨即趕往香港,前前后后又給賴雅寫了5封信,只為寬慰病床上的丈夫。
然而,天意弄人,由于張愛玲不小心寫錯地址,這5封信沒有一封送到賴雅的手上。
賴雅就在妻子可能一去不回的焦慮和忐忑中,干等了好幾個月,直到次年1月,才收到了愛玲的信。
也是至此,賴雅才知道妻子在香港過的是怎樣一種艱難的生活。
為了盡早完稿,取得稿酬,她廢寢忘食、連夜連夜地寫劇本,寫到過度疲勞、結膜出血。為了省錢,她蝸居在一間轉不開身的小公寓,連買雙拖鞋,也要等到圣誕節降價打折。
賴雅心疼她,頻頻寫信催促愛玲回去。 他在信中驕傲地說,自己已經按照她臨走時的囑托,在女兒家附近找到了一所精致又價廉的小巧公寓。
隔著信紙,張愛玲的內心涌上一縷久違的溫暖,她的回信也變得柔軟溫情:
「好幾個月來工作得像條狗……請不要對我過度敏感,請不要憂慮,讓我完成正在做的事。事情對我已經足夠痛苦,如果你看到我過的生活就會了解我多麼想念我們可愛的公寓……吻你的耳朵,這些日子以來你都吃些什麼?照顧你自己,我愛你。」
戲劇的是,張愛玲5個月來的咬牙堅持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就在她終于將苦心寫好的劇本上交時,公司竟宣布臨時取消了《紅樓夢》的拍攝計劃。更令她難過的是,張愛玲沒有從中得到一分錢的賠償。于是她只能耐著性子寫第二個劇本,賺取回程的機票錢。
同年3月16日,張愛玲終于在精疲力竭之際,帶著滿心的失望乘飛機回到美國。
重逢那天,張愛玲抱著丈夫顫抖的身子,感慨良多。那天的賴雅緊緊地抱著她,像個孩子般一遍又一遍喃喃自語:「真好,愛玲在這里。真好,愛玲在這里。 」
有了張愛玲這個情感依靠,賴雅的病情隨著心情好轉。好的時候,他可以陪張愛玲逛商場,去圖書館,晚上還能陪著妻子看電影、散步。賴雅常常忍不住對張愛玲說:「愛玲,你把春天帶回來了,你就是春天。」
可是就在生活漸漸走上正軌之際,一場意外再次把張愛玲推入深淵。
有一次,賴雅從國會圖書館回來時摔了一跤,從此臥倒在床,再也沒有起來。因為經濟原因,賴雅沒有條件長期住院,張愛玲只能一邊工作,一邊充當丈夫的專職陪護。
為了維持他們的生活,張愛玲又申請了邁阿密大學駐校作家的工作。分身乏術的她一度去求助賴雅的女兒菲絲,希望她能暫時看護一下賴雅。
可是菲絲卻覺得張愛玲是想趁父親生病時將他一腳踢開,便以自己要照顧孩子為由,冷漠地拒絕了她。 于是,張愛玲只好帶著癱瘓的丈夫,辛苦輾轉去邁阿密工作。
1964年,張愛玲在朋友的推薦下,接到了位于麻州康橋的賴德克利夫大學的邀請。不過彼時賴雅的身體已經虛弱到了極點。
在追隨妻子來到康橋半年后,賴雅的生命之火燃盡。最后的時刻,張愛玲握著病床上虛弱蒼白的丈夫的手,卻沒有流下一滴淚水。
她知道,這一天對賴雅來說,是真正的解脫。只有自己足夠平靜,他才能夠了無牽掛。
那一年,賴雅76歲,張愛玲47歲。
賴雅去世的時候,張愛玲已經人到中年,但是對于一個作家來說,這本是正當年的,可以再盛放一度的年紀。
然而,隨著賴雅故去,張愛玲在世上最后的精神眷戀也被帶走,她再沒了以往的精神和元氣。她也再沒了常伴賴雅左右時的眼波溫柔,取而代之是一雙看透世界蕪雜與蒼涼的冷眼。
為了紀念丈夫,張愛玲此后一直以「賴雅夫人」自居。1995年中秋,在賴雅去世后31年,張愛玲在美國洛杉磯的家中溘然長逝。死時,她恰好也是76歲。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這種冥冥之中的巧合,也讓張愛玲與賴雅這段時空錯位的愛戀,有了震撼人心的萬鈞之力。
END.
在閱讀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更多名人軼事,文學解讀,歡迎關注我的賬號~